红纸绿图,用色大胆,风格抽象,不少人称她“当代中国的毕加索”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古诗经中这两句,最早流传于陕西旬邑。
旬邑,一个在地图上并不显眼的小县城,因为一位农妇,竟然再次震撼世界。
她穷得用不起灯泡,裹着三寸金莲,连县城都没去过。
可作品却在欧美、东南亚疯传,香港、台湾两地争相展览。
联合国都千里迢迢给她颁奖,封她中国第一 “民间艺术大师”。
可惜,直到去世,农妇也没过上艺术大师的好日子。
她叫库淑兰,和旬邑一样,从未被大众知晓过。
库淑兰,1920年,她出生在一排破旧的窑洞。
裹小脚,订娃娃亲,一个女人悲惨命运从童年就开始了。
17岁时,邻村的张宝赢,也就是她的“娃娃亲”丈夫,来家里把库淑兰接走。
接到离家不远处,另一个破窑洞里。
张宝赢没文化,大男子主义,动不动就对她拳打脚踢。
最危险的一次,张宝赢拿烙红的铁叉直接按在库淑兰的胳膊上。
她挣脱不掉,只能哭嚎地看着胳膊被烧出两个大窟窿。
后来,伤口好了,但是伤疤一直在。
直到去世,掀开胳膊还能看到两个残忍的烙印,恶狠狠地瞪了库淑兰几十年。
她被打的原因很多,做饭晚了、干活偷懒、没伺候好公婆,随便哪一个,都让枕边人张宝赢顿时成为一头红眼的牲畜。
在那时,一个农村女人的价值除了会干活,就是能生孩子。
个头不高的库淑兰,一连给张家产下13个孩子。
缺医少药的农村,她靠运气一次次从鬼门关爬过来,但孩子却没这么幸运。
13个孩子,最终只成活了三个。
其余10个不是先天夭折,就是后天得病而亡。
库淑兰在婆家的地位更低了,任何人都能对她恶语相向。
他的儿子回忆,母亲一直是村里最能干的女人之一。
除了干农活,她还翻山越岭挖草药换钱,农闲时家里也养过兔子。
即便忙得脚不沾地,母亲还有一双巧手,会刺绣,会当地最流行的剪纸。
村里婚丧嫁娶,需要女红帮忙,库淑兰总是热情地过去帮忙。
孩子肚兜上的刺绣纹样,属她最巧。
谁家娶亲,要贴“囍”字、剪喜庆的窗花,她当仁不让。
那时候,库淑兰的剪纸都是单色传统剪纸,没什么别的创新。
但一场意外的发生,让库淑兰彻底变了个人。
唯唯诺诺的农妇,怎么成了先锋的艺术大师呢?
1985年,库淑兰照常出门干活,不料失足坠崖,从十几米的高处掉下,随后一直昏迷不醒。
四十多天后,家人都准备预备后事时,库淑兰神奇地睁开双眼。
第一句话就是:“都让开,我是剪花娘子。”
“剪花娘子”,也就是她醒来自封的名字。
这段亦真亦假的奇事,在当地一度盛传。
确实,经此一摔,库淑兰的剪纸样式大变样。
从以往的简单传统,变得天马行空、丰富瑰丽。
她还独创了一种她“彩贴剪纸”。
红纸绿图,用色大胆,风格抽象,不少人称她“当代中国的毕加索”。
可是库淑兰根本不懂这些,她只知道一拿起剪刀就精神抖擞,不饿也不累。
还能边剪边唱,给每一幅作品都配上自己现编的歌谣。
“低眉信手,宛若天成”,当她进入剪纸状态时,一切烦恼都抛在脑后。
凤凰戏牡丹,鱼儿闹莲现,琴棋书画、八宝如意现。
她的剪子就是书法家手里的毛笔,画家手中的丹青。
“今天花子剪好些,就是高兴些。今天花子剪不好,气得三天两天不吃饭。”
这个大字不识的农妇在剪纸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80年代末,村里已经很多人家架起电线,用上了电灯,可是库淑兰一家还住在老破窑洞,根本用不起这么新鲜的玩意。
一到天黑,她就得放下剪子。
不管做得多兴起,也只能巴着窗台看看月亮,谁让她家点不起煤灯,也不用上电呢。
现实里没有,库淑兰干脆给自己剪了个电灯。
灯形如梨,上面还挂了两片饱满的叶子,里面有闪烁的钨丝,整体栩栩如生。
“剪纸用来弥补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她的心灵一直没有放弃追求向往中的美好。”
库淑兰还创作过另一幅代表作《江娃拉马梅香骑》。
一对新婚小两口赶路,江娃拿着软花鞭子轻打梅香的脚尖,而梅香坐在马上嗔怪江娃。
夫妻俩的爱情就在打情骂俏里,这也是库淑兰心中的爱情。
而她饱受包办婚姻的毒害,一辈子活在丈夫的阴影里,只能借剪纸表达对爱情的向往。
一个埋没在黄土间、饱受贫穷和封建摧残的农妇,还有着如此浪漫天真的幻想。
难怪有评论家说:“透过这些浪漫的,乐观的,虚构的画面,便可看到作者纯真善良的心灵和惊人的艺术心智。”
库淑兰乐观的人格魅力,和作品一样富有感染力。
如果你去过库淑兰家,一定会被眼前的画面震惊。
她那破旧的窑洞里简直是另一个莫高窟,从窑顶延伸到炕边,全都密密麻麻紧贴着各色剪纸。
草木树叶、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在她家的墙壁上汇合,自然地融为一体。
“作为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没想到她会这样装饰自己的窑洞。”
而工艺之精巧,根本看不出这些都是剩下的边角料剪纸拼贴的。
她发自内心热爱剪纸,就连一点废纸也舍不得浪费。
当县文化馆邀请她去馆里创作时,工作人员递给库淑兰一张整开的大纸,她吓得不知所措。
因为原先她只能四处搜罗到小纸张,用量很省,头一回换成大纸,简直受宠若惊。
一个用尽全力创作的艺术家,竟然连张大纸都买不起,现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心酸。
“没关系,你做吧,我们有的是纸,做坏了不要紧。”
听到安慰,库淑兰才彻底放开了剪,换了大纸后,她的作品也走入了一个更高层面。
比如这幅剪纸,被中央美院的教授誉为“生命树”。
树是空心的,整体为黑色,库淑兰又饰以蓝色的边,配色很高级。
彩色套贴剪纸一般在民间达不到这么精微,但库淑兰的作品比其他人高出一截。
从这个角度讲,她又是一个民间色彩大师。
也有人说库淑兰的作品粗放,没有精雕细琢的工艺感,其实这话错了。
一朵小小的梅花,她用自己的拼贴工艺,要粘好几层,看起来不大,拿在手里却很厚实。
随便拿来一幅她的作品,数数里面的圆点,多达上千,而每一个圆点都是她亲手拿剪子裁出来的。
在库淑兰成名之前,没人要求她这么做,可是心中对艺术的追求,让她比谁做得都用心。
90年代,库淑兰剪纸在台湾出版,引起轰动,而她得到的所有报酬,只是一本样书。
可光是这本书,她就心满意足了。
一辈子剪纸不为出名、不为赚钱,能慰藉自己、传承手艺就行。
更让她高兴的是,出书的事儿传回村里,以前那些反对她、数落她的人,再也不好对她指手画脚了。
库淑兰说:“出了书,自己心里喜得就像鸡毛翎子扫过一样。”
她大字不识,创作也没经过学院派的训练、
但说话和作品天然有一股原始的张力,这才叫作伟大的民间艺术。
中央美院的杨先让先生说:“库淑兰是我至今找到的民间艺术家中的第一号种子,真正的大师级别,是几百年出一个的。”
加拿大有莫娣·刘易斯,这位伟大的民间艺术家,一生残疾隐居乡下,却把作品卖到了白宫。
而我们有库淑兰。
但库淑兰晚年过得并不好,她住在不满9平米的小屋里,做饭、睡觉、剪纸。
除了儿子和乡亲,外界几乎没人知道,这里住着一位老艺术家。
80多岁的她忍着腰痛,自己烧火做饭,病痛难忍时,还跪在地上切菜。
更心碎的是,她没钱治病,只能靠吃止痛药熬日子。
库淑兰的精彩就在于,她的生活灰暗,而手里的剪纸却色彩缤纷。
乐观昂扬的艺术,绝不向苦难低头的乐观,交织在她身上。
一辈子倾心剪纸的民间老艺术家,艺术价值被严重低估,甚至没能摆脱贫困。
更可悲的是,她根本没得到应有的尊重。
2004年,库淑兰去世时,只留下两个心愿:
1、死后能在坟上立碑;
2、剪花作品能进博物馆永久展出。
如今她的愿望都实现了,库淑兰的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品被中国邮政收录,发行纪念版邮票。
还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
她成为了被官方认可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被后人瞻仰。
但库淑兰早已去世多年,谁也弥补不了她活着时,遭受的苦难和命运的苍凉。
这让我想起,梵高在信中说过的一段话:"伟大人物活着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阻力,而成就得到公认时,他们已不在人间。"
遗憾的是,这种悲剧不止发生在梵高身上,一百年后还在继续。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联系后台删除
半城美学 | 杜曦云:最好的艺术源于生活的真相
如果把爱情变成一份工作,会怎么样?你看郎平和巩俐,坚韧与勇敢让女人散发出多么明媚的光芒。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
文 编 慧文丨 美 编 糖糖丨音 乐 糖糖半城编辑部
凭一颗强大内心在世间砥砺前行终有一天能收获想要的精彩请大家多点在看感谢你的支持